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蓝领工人越来越少,大批的白领工人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国家财富在迅速膨胀,这种变化的始作蛹者,竟然是国家与工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又有怎样的启示呢?
一、发达国家转移了他国财富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工人的工资越高,其生活水平就应该越高。于是,发达国家的工会就成了工人提高工资的“先进组织”。西方国家所标榜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只是制订规则,而不是干预经济,人民是在既定规则下生活、工作。
如果国家的政策支持了工会,工人的工资就会越来越高,企业的人力成本就会不断上涨,资本家的利润也会越来越少。对于资本家而言,只能提高加工技术,或者将目光转移到海外,来解决成本问题。终于,他们将目光落到了中国、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付出了能源、环境、劳动力等,才换取了经济发展。比如说,一双“爱迪达斯”运动鞋,中国市场卖价为700元人民币,而鞋厂贴牌前的制造卖价只有70元。中国企业付出了劳动力、能源、环境,甚至是工人的职业健康,而得到的只有整个商品价值的10%。当然,这始终是个两难,如果中国不乐意做“血汗工场”,可能连这点残羹冷炙都换不到。
发达国家呢?他们转移了最有价值的生产环节,自身还会有财富吗?马克思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产生在生产环节,却要通过商品流通环节,实现其从价值到价格(钱)的转化。跨国公司,包括银行、金融业等跨国企业,他们将研发、流通、管理等关键环节牢牢把握在手里,将制造环节抛给了中国、印度,并获得了几倍于“血汗工场”的利润,发达国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堂,他们没有理由不富足。
这仅仅是第一步,他们并不满足于这些利润,他们还用利用政治、金融等其他手段,让发展中国家破产,或者榨取更为广阔的社会利益。比如像日本的《广场协定》,以及巴西、越南等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洗劫。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本文的重点。
抛开“广场协定”性质类的事件,仅仅从纯粹商业角度出发,这个利润转移的过程,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
二、中国也在寻迹而行
中国长期以世界工场自居,但近年来却动作频频。
中国政府频繁提升社会最低工资,提高社会保障,同时,将GDP与工资增长挂钩的呼声越来越高;《劳动合同法》以及带薪休假等法律法规强行出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及鼓励中国公司走出国门等政策统统在昭示着一个问题:中国好像不再喜欢扮演“世界工场”了。
尽管今年的经济走势让其小挫锐气,可能会缓兵一时,但绝不会善罢甘休,因为中国也喜欢超额利润,不喜欢“血汗工场”。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强迫“血汗工场”关门,或许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三、中国企业“利将何求”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仅仅是依靠出卖苦力,是赚不到大钱的。曾经的华尔街,圆了众多才子的发家梦,尽管他们导演了臭名昭著的“次贷危机”。同样道理,仅仅是依靠出苦力,中国企业也不可能让员工的工资高出其它企业几倍。那么,我们的利润,我们的财富将从何而来?
换而言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摆平纳期困扰,仅仅是眼前的麻烦,我们的目光应该放得更远。我们要获取更高的利润,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确立员工的高劳动回报,应该尝试从大局入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确立大企业战略。这种大企业战略又生得何等模样呢?
它应该是:保持,并集中精力大幅提升最核心的工程技术、管理技术、营业技术能力,确立最优秀、可复制的企业经营模式,寻求高附加值的产品与领域,在此基础上,将制造环节有选择地、逐步地将高耗能生产线,转移至低人力与经营成本的地区、国家,或者采取兼并、收购、出售、联盟等具体手段,最终获取超额利润转移。
四、务实的人才准备
人才,人才是企业的根本。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人才枯竭了,一切就都结束了。中国企业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人才极度馈乏。没有人才,什么都别想玩儿。
比如说,要在短时间里,接管几家工厂,企业的会计、管理、工程技术、营业、物流专业人员可以同时介入的程度有多大?在多长时间里可以让工厂恢复生产秩序?当外协企业出现质量、纳期问题时,有确切的办法让其不影响其流通环节?这一切无不依靠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包括管理技术、流通技术、工程技术人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大企业,不应该有排外情节。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无数次被外族侵犯,但那些外族,或者灭亡,或者成为少数民族;由不同肤色的人组成的美国社会,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人类文明。中国企业要想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像中国、美国容纳世界各种文明与文化一样,吸引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只要“人才辈出、兼有人和”,就一定能突破桎梏。不挑战高、精、尖,就拿不到更高利润。中国企业不是技术过剩,而是技术严重馈乏,一遇到管理、营业、工程等技术问题,大家统统在望洋兴叹。所以,对于内部的营业、会计、管理、工程等技术型人才,必须“以礼相待,择优而仕”。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单凭出苦力是淘不到金的。一个企业的未来规模可能是10亿、100亿、1000亿……大家应该突破传统的“滚雪球式”发展的思维束缚,保留最强大的、最核心的流通、管理、工程技术与产品,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搭建利润平台,才可能开创一条获取超额利润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