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脱胎换骨的“变身”,才能使企业凤凰涅
不同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产业背景、经济环境,但是全球背景是类似的,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面对的问题有相似、有不同,因此产生各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办法。
在全球市场衰退背景下,中国企业更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有些国际企业能够顺利解决生死问题,甚至能跑赢局势,创造高速成长神话?
谁能力挽狂澜?
世界性企业的历史与成长,可分为两类:一是百年企业;二是超高速成长的企业。
如果用“量化”作为衡量企业的成功标准,就是能否入选500强。
但是“量化”的强势地位不同于优势地位。在500强每年有企业进出。
没有一家企业不经过阵痛,能够坚持的也未必能保持优势地位,而企业历史上的成与败,又往往与某一阶段的最高管理人休戚相关。
GAP在今年跌出500强,就直接与其CEO保罗•普莱斯勒(Paul Pressler)不善经营有关;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根据CEO理查德 •福尔德(Richard S. Fuld)的解释是虚假市场谣言、过时的市场规则,与监管机构反应迟钝助燃的华尔街“恐慌风暴”有关,但多数投资者并不相信这套“鬼话”。
实际上,企业和整个大背景一样,大退步是有时间表的,而在这个时间表中,作为企业决策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智慧、眼光、创新、思维、领导、魅力、文化素养,甚至身体素质,通过这些特质的发挥,使得企业家成为企业的领航员,分配企业的资源,进行经营管理。
处在当今变动剧烈的经济环境,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就愈高、愈接近完美的尺度,也造成其稀少性。
“破立”要彻底
将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在新经济发展中的特征相比,日本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曾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
这个“王国”遭遇过最大的经济逆境,是“失去的10年”。
而在“失去的10年”中活下来,并再度崛起的日本企业,过去最大的改革,就是对于他们曾经最骄傲的体制—员工管理模式“动刀”。
日本各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的变革,就是彻底打破年龄和工资之间的联系。
对顽固的员工管理模式的猛烈改革,对于所有日本企业的冲击具备里程碑意义。由于日本经济的特殊性,看似企业的改革,实际上导致日本社会保守的政治生态环境的重组。
日本企业破解“生死抉择”的办法,实际是嫁接美国模式,但并不照单全收,而是通过向本集团内部及关联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派送人员、通过中介机构“出租”雇员、减少雇佣新职员等管理“悖论”来改革体制。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的修改计划,则大多依然停留在资本并购、CEO人选选择、业务重组等简单模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