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三支企业力量的博弈

  未来这三股力量将会打破各自界限,相互融合

  改革开放的30年,既是中国企业艰难成长的过程,也是外资企业本土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主导中国经济的三支力量:国企、外企和民企,它们在不同领域的竞争是此消彼长,互有输赢。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同外资企业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这体现在市场份额、技术研发和国际竞争力等多个方面,联想和华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中国企业正从过去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四阶段竞争态势

  ●1978~1988年:模糊竞争阶段

  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一个“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这个阶段的竞争意识比较模糊。可口可乐1979年以合资形式进入中国,由此拉开外资企业进军中国的帷幕,强生、大众等跨国企业随后纷纷进入。但外资企业的进入并未形成真正的竞争效应,它们只能以合资的方式经营。早期投资主要来自港台企业,欧美企业逐渐跟进。

  197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首钢等8家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开启了国有企业艰难的改革。

  直到1984年,许多至今仍很活跃的民营企业才开始创立,如联想、万科、四通和正泰等,这一年被称做中国现代公司元年。

  ●1988~1992年:民企开始参与竞争

  竞争意识在这个时期仍然比较模糊。但在1988年,有两件大事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其一是邓小平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在这一年,华为、用友和金山等众多科技型企业成立,它们犹如沐浴春雨,比如金山在成立后的数年中,其文字处理软件WPS一度垄断了全国的打字市场。而那时,微软等尚未进入中国。

  其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增加一条新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92~2001年: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这个时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起始阶段。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消除了改革开放中的很多杂音。外资企业掀起一轮来华热潮,仅1993年,就有835家合资公司成立,企业间的竞争也开始来临。

  李东生说,TCL抓住了邓小平南巡的机会,开始引入大众化的产品,1992年引进电视机,王牌彩电一炮走红。金山的遭遇则相反,1992年微软进入中国之前,金山几近垄断整个打字市场,但是微软Word4.0进入中国后,金山几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事实上,在不同领域的竞争中,中外企业各有输赢。在电视机、冰箱、空调和PC等行业,中国企业取得了优势。但在手机、软件、化妆品等领域,外企却占据着主导地位。

  ●2001~2008年:全球化竞争来临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世界500强已有480多家企业在华投资。对于它们而言,中国是最重要的战略性市场,所以,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在此阶段,中国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国际化,而外资企业则思考如何更好的本土化。

  四回合竞争各有输赢

  ●质量竞争:缩小中外差距

  产品质量竞争是最为传统的竞争方式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量投入市场的电视机、冰箱、VCD等,也都经历过质量竞争的过程,“质量就是生命”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在行业处在成长期时,质量竞争的效果很明显,但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中外厂商间质量差距在缩小,这种竞争优势越来越小。

  ●价格竞争:对抗外资手段

  在1992年第四次价格体制改革之前,企业只拥有有限的商品定价权,那时企业就以“回扣”的方式,暗自开始了价格战。价格体制几经改革之后,则迅速演变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价格大战。

  最早举起价格大棒的是长虹电器,1989年,在请示了四川省物价局之后,长虹开始降价活动,每台彩电降价350元,这让长虹积压的20万台电视一销而空。到1996年时,长虹用同样的手法再打价格战,全国范围降价18%,在日系品牌的压制下,长虹带领国产彩电商打了一场翻身仗。

  今天,价格大战仍然继续。

  ●规模竞争:开始扩张浪潮

  中国企业往往都是以单一产品起家,由于规模小,生产和研发成本很难降低,无法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联合兼并、资本扩张来做大规模,也开始了第一轮扩张浪潮。

  联想、海尔和TCL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使其销售突增至千亿元规模,并跻身大型跨国公司的行列,可以同惠普、戴尔在全球展开竞争。TCL则不太走运,几次海外并购将其拖入了亏损的泥潭。

  ●服务竞争:争夺消费者

  进入21世纪,服务竞争开始纳入很多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它们开始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它们已经意识到,价格永远都不会是长久的竞争优势,只要竞争对手打出更低的价格,客户就会流失。

  金融业对外资开放后,带给本土银行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提升服务水平。跨国公司拥有品牌和技术的优势,但它们仍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投资,就是希望更好的服务本土客户。

  融合是未来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主任谷克鉴认为:改革开放带来了竞争效应。就市场份额来看,国有企业逐渐在缩小,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扩大。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正从竞争性行业退出。但在未来,这三股力量会趋同,打破各自原有的界限,相互融合。

  从竞争角度来看,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这三类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其实很明显。国有企业规模大,但竞争机制不够灵活;民营企业灵活,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但它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外资企业优势很多,但对中国市场还缺乏深入了解,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的层次性和多样化。

  附文:

  亲历—我眼中的中国管理变革

  战略需要哲学

  孙永玲博意门(咨询)中国区总裁

  1993年我刚成立咨询公司时,最初客户全是外资公司,而国内企业对管理咨询的了解还是白纸一张。之后的变化令人惊叹,如今客户多是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可见重视管理思想和工具的引进已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

  2006年我们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7%的中国公司有清晰的战略和持续有效的战略管理流程,而在美国结果是54%。未来30年,为了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变革应基于哲学化的系统思维,不拘泥于局部问题,而是从管理体系性方面分析;不是评论某个工具本身的好坏,而是思考其能否适用于特定的企业环境,如何将全球智慧本地化。

  附文:

  亲历—我眼中的中国管理变革

  以中道御西术

  吴瑜章物流学会副会长、上海交大、南京大学客座教授

  我认为邓小平有两大观念促进了中国管理的发展:第一打开国门,让中国人看见世界什么样,大批精英海外留学,引进先进管理思想和工具;第二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使人们变得更加勤劳肯干,研究怎样创业致富。

  中西社会、思维导向的不同,造成理解障碍,一直有争执和碰撞。但现在也找到了一些不错的结合点,把西方管理学和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融合,以道御术,王石和任正非都实践得很成功。

  附文:

  亲历—我眼中的中国管理变革

  从致富到繁荣

  应正超人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1983年,我们兄弟几个合伙成立了五金企业,管理很简单,就是在小本子上记录考勤和表现。1985年增加到几十个人,需要建立规章制度,我就起草了一张红纸的八条厂规。1992年扩大到400人,我率先外聘管理人才进行规章改革。到1997年倡导ISO9000质保体系工程,我从上海TUV莱茵公司聘请辅导专家将管理体系进一步细化,同时向广东一些先进的外资企业学习。

  我深深感到,企业家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才能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