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20-38289070

管理+IT

管理+ITPEG咨询融合管理+IT,通过一系列整合服务,帮助企业建立最本源的正向创新机制。

软件业再掀并购潮 中国企业盲目扩张遭质疑

并购,对于国外软件企业而言犹如家常便饭。但回窥国内,它却有些变味走调。

日前,金蝶国际正式对外宣布,斥资2100万元全资收购国内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业软件厂商——广州普维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继1月22日成功并购深圳嘉码之后金蝶的又一举动。

从金蝶国际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陈登坤的话语中可以得知,该公司接下来还会采取新的并购行动,“接下来我们至少还会有两三家软件公司的并购计划”。据介绍,今年金蝶用在收购商的预算将达到1亿元规模。

无独有偶,另一行业巨头用友软件也在年内传来并购消息。1月底,它们宣布收购广州尚南科技有限公司,收购金额为3000万元。用友集团总裁王文京也表示“未来还会继续进行并购”。

对于不温不火的国内管理软件行业而言,似乎并购已经成为惟一能够引人关注的话题。软件企业真地是“财大气粗”,还是刻意在掩饰什么?

迷恋并购

展开并购的不止是国内软件企业,全球软件业正在劲吹这一旋风。

3月18日,IBM(台湾)软件事业处总经理萧丁瑞对当地媒体指出,因为看好大陆和台湾即将签订ECFA(两岸经济协议)所带来的产业西进和企业建构云计算等对企业商业分析的需求,今年将通过持续并购,强化这一能力。自2000年起,IBM已并购超过100家公司,其中超过65家为软件厂商。有此态度的还有德国企业软件商SAP。3月16日,SAP联合首席执行官孟鼎铭表示,该公司的改组计划主要包括大规模并购。

一位长期关注国内软件业的分析人士对本刊记者说,“从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整合是大势所趋。”随着全球软件行业的逐渐发展,品牌集中度正在不断提高。国内管理软件行业亦是如此。

“小而散是目前中国管理软件的现状,略有资本的公司就会极力想通过并购弥补发展中的不足”。然而,国内管理软件的大环境却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局面,管理软件市场的年增幅仅20%。为此,金蝶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曾表示今年至少要并购4家软件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使业务收入目标实现40%左右的增幅。

今年1月22日,金蝶斥资2000万人民币收购国内房地产行业软件厂商深圳市嘉码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打响了本年度国产软件产业并购战役第一枪。去年6月,用友软件斥资698万元收购重庆迈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部分资产,并围绕该次并购成立独立的PLM事业部。本刊记者从用友公司内部了解到,用友收购迈特后,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所签订的PLM项目合同金额就已经超过收购价格。

东软集团的刘积仁,同样痴迷于并购。从1991年成立,东软就将触角相继伸向电信、电力、社保、金融、税务等多个领域,为了加快扩展全方位业务的脚步,刘积仁也展开了收购行动,最为夸张的一次是在去年,他一天内收购了荷兰三家手机软件设计公司。

1+1未必等于2

国内软件企业的频频整合行动其实属于被迫无奈。

2009年国内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340亿元,平均行业增速达8%-10%。然而,目前国内软件领域竞争激烈,中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国产软件根本不具媲美SUN(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甲骨文、微软等巨头的实力。

金蝶的频频动作也引起了另一立场人士的质疑,他们担忧根基不牢却盲目扩张,整合不好会成为企业的包袱。

“并购越多,金蝶遇到的问题就会越多。并购后,金蝶与并购企业之间、与用户之间需要磨合。如何消除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文化冲突,将是决定并购后能否成功的关键。”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业界的担忧不无原因。并购是软件公司快速长大的捷径之一,但很多企业收购行动最后失败,其中很大一部分问题就出在了后期磨合上。联想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至今也很难证明成功与否。柳传志在总结联想亏损的教训时就曾谈到,联想在收购IBM PC后,留下消化不良的后遗症,“田地扩大了,却出现肥料不足”。

徐少春显然不怀疑自己的做法。尽管金蝶所并购的企业规模营收大多不过千万元,并不能给金蝶的业绩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徐少春坚持认为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客户信息化目标会越来越明确,并购各行业软件产品提供商,能提高金蝶专业化服务能力。“我们的资本战略一直是服从于业务战略”,徐少春强调。

不仅如此,金蝶还把并购的视野延伸到了国外。3月8日,金蝶国际宣布在新加坡成立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通过该研发中心为东南亚地区提供包括研究,开发和软件相关的管理咨询,以及实施和技术支持等各种服务。该举动可以使得金蝶在东南亚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这被业内分析师看做国产软件国际化征途中的一个重要尝试。

金蝶、用友积极将PLM公司纳入旗下,然而对很多企业来说,相对OA、CRM、ERP等软件,PLM仍是一个还不被熟知的概念,在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还很低。据IDC的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仅约15%的制造企业实施或者评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而大约45%的制造企业没有任何部署或者评估PLM软件的计划。

因此,企业要想加速PLM市场的驱动,取得突破性规模成长,必须付出很大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加上国内软件商们并购的都是年销售额仅逾百万的企业,短期内很难为企业带来盈利增长。

“企业要想增强自身力量,还是应该从实际做起。盲目并购不一定能取得相应回报,1+1的结果不一定等于2”,业界分析。